赫哲族“鱼皮衣”,鱼皮技艺的传承路,以渔猎为生的“鱼皮部落”

      |      2025-01-11 19:15:03

  《山海经·海外东经》中记载:“玄股之国,在黑齿北,其为人衣鱼”,第一次听到将鱼皮做成衣服穿上身的时候简直不敢相信,惊讶之余又难以想象一张张鱼皮竟然是做衣服的材料,后来得知这是属于东北赫哲族独有的民族文化。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飞速发展,鱼皮制作工艺险些消失,现如今已被纳入第一批国家“传统工艺技艺”保护名录项目。

  赫哲族是东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,从商周时代起,就世代生存在黑龙江、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,以渔猎为生,是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。有史料载:“鱼皮部落,食鱼为生,不种五谷,以鱼皮为衣”,沿江而居的赫哲人不论男女老少,都是捕鱼好手。这里气候寒冷,有着漫长的冬季,长达7、8个月的寒冬期,让这个民族的人们学会了与恶劣的自然环境做斗争,“食鱼肉,穿鱼皮”,也是这个部落独有的特色文化。

  《皇清职贡图》中记载:“衣服多用鱼皮,而缘以色布,边缀铜铃,亦与铠甲相似”,由此可见,赫哲族是擅于鞣制鱼皮的民族。还有《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》中这样说到:“夏用鱼皮,冬用兽皮制成”,脚穿“乌拉草鞋,步行冰霜中,足不知冷”。从这些史料记载中可以看出,赫哲人的服饰文化与当地的渔猎生活息息相关,鱼皮所制成的衣服鞋子,冬天狩猎时穿在里面可以抗寒耐磨,夏季打鱼还可以防水防腐。

  俗话说“靠山吃山,靠水吃水”,赫哲人的民族符号自然离不开水纹、云纹,因此他们制作的服饰图样、鱼皮画和工艺制品也会绣有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装饰图案,下面来说一下鱼皮画的制作工艺流程。

  鱼皮画的制作

  鱼皮画分为剪贴画、镂刻画和手绣三种做法。剪贴画要先确定底稿,选择合适的鱼皮部位,根据不同颜色来进行剪裁、粘贴;镂刻画就像剪纸一样有着阴剪阳剪之分,一般选用较大张的鱼皮,在背面进行图案绘制,最后剪刻完成;手绣鱼皮画则类似于刺绣,手法繁琐较为复杂。首先将绣好的图案碎片分别剪下,再按部位缝合,用棉花等填充物塞满,使其富有立体感,最后再进行整体拼接缝制。不同种类的鱼皮,呈现出来的纹理和质感也不尽相同,一幅精美的鱼皮画,里面包含了赫哲族人的审美与精妙绝伦的技艺,是世间少有的珍贵艺术品。

  鱼皮画是赫哲族独有的艺术制作工艺,是将鱼皮进行镂空和剪贴制作而成的画作,以独特的角度展现了赫哲人的智慧,经过创作者对传统鱼皮工艺的改进、制作手法上的变化和后期对图案纹样的加工,创造了更多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其丰富的文化内涵。为了保护即将失传的鱼皮制作工艺,赫哲人建立了展馆、学习课堂,制作了挎包、钱包、挂饰、鱼皮剪贴画等工艺品,供外来游客欣赏。

  长春大马哈鱼皮九龙壁画

  鱼皮画制作

  就是鱼皮鞋,在赫哲语中又叫做“温他”,鱼皮靰鞡就是用狗鱼、鲇鱼这些鱼皮较厚的鱼制作而成的短靴,冬天要在鞋里垫上熟软了的乌拉草,穿上狍子皮缝制的袜子,就可以起到保暖的作用。相对来说,女鞋的做工会更加精美一些,鞋的前脸和侧面也会有装饰纹样。

  赫哲人在鱼皮制品上应用最多的纹样图案是卷云纹、回形纹,有着祈求富贵吉祥之意,她们把剪好的云纹图案粘贴在衣服领口、袖口、衣襟处和裤脚边,而水纹、鱼形纹多用于鞋帽、手套之上。

  鱼皮鞋

  鱼皮衣裳需要进行多道复杂的工序,完整的一套衣服大约需要四十多条大马哈鱼制作而成,很多块鱼皮拼凑缝制,精美的鱼皮衣裳还会粘贴各种具有祈福意义的纹样图案。通常赫哲族人选用的都是体型很大的大马哈鱼、狗鱼、鲤子等,胖头鱼和狗鱼还可以做鱼皮线、裤子,鳇鱼鱼鳔制胶等等。赫哲一族的图腾,是名副其实的鱼中之皇——鳇鱼,这种鱼不仅体型巨大而且价格昂贵,而大马哈鱼是回游性鱼类,江里生、海里长、江里死的特殊鱼类。

  清初《柳边纪略》中是这样描述大马哈鱼的:“其皮色淡黄如文锦、可为衣裳、为履、为袜、为线。”

  [1]鱼线

  缝制衣裳需要大量的线,而鱼皮线的制作方法则是将鱼皮剔下,清理干净鱼肉和油脂之后,均匀的涂抹上鱼油,使其得到充分滋润,卷起后用木板压平,再用快刀切成丝线。要注意的是边切边抻,抻的越细才好穿针引线。

  [2]鱼骨针

  鱼骨针采用是鳌花鱼的肋骨刺,鱼刺坚硬,磨成针状钻个小孔,便成了一枚缝衣针。

  [3]分离鱼皮鱼肉

  为了更好的分离鱼皮和鱼肉,要先在鱼的鳃后和脊背处划开一道口子,将鱼皮完整的剥下需要采用特制的木刀,这样不会伤到鱼皮,新鲜的鱼在进行鱼肉分离时不会有太多的粘连,操作起来也比较容易。

  [4]晾晒碾压

  鱼皮中含有大量油脂需要进行晾晒,再裹上玉米面,折成卷后用木制铡刀多次碾压,玉米面有着吃油的作用,而这些细小的颗粒与鱼皮摩擦,在碾压过程中去掉了鱼鳞,再用刀刮去多余的油脂和鱼肉,剔除油脂后的鱼皮经过揉搓彻底清除鱼鳞,一番操作过后,鱼皮变的非常软和有韧性。别以为这步很简单,其实轧皮子才是最累的,这是个力气活。

  [5]缝制

  最后用鱼皮线、鱼骨针将揉制好的鱼皮缝制起来,这样,一件鱼皮衣就制作而成。上面粘贴纹饰图案的胶用的是珍贵鱼类的鱼鳔做成,现在已经很少见了,如今想要定制一件鱼皮衣,除了鱼皮材料收集困难之外,使用的也都是棉线。像粘胶、鱼骨针、鱼线这些小件物品制作麻烦,材料难寻,早就被现代制品取而代之了。

  鱼皮衣是赫哲人夏季的主要服装,因为那时候捕鱼量最多,熟制起来也比较容易。在恶劣的冬季,只有少数人会在冰面上搭棚子捕鱼,多数人的主要工作还是穿着兽皮制作的衣服在雪地里狩猎。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,现在的赫哲族早就已经转产,民族文化村旅游业逐渐兴起,村子不再像以前那样封闭,年轻一辈的赫哲人大多以务农或者经商为生,没有了实用价值的鱼皮衣也就成为了一种回忆。

  另一方面,随着赫哲族旅游业的兴起,鱼皮制作的工艺品受到了人们的青睐,甚至有不少收藏者前来购买鱼皮衣。这一转变,使得部分当地人继续学习鱼皮制作工艺,一方面为自己带来了收益,一方面又能将此技艺传承下去。

  

  

  赫哲族有句老话:“棒打狍子瓢舀鱼,野鸡飞到饭锅里”,老一辈儿的赫哲人打一条大鱼,够一家子吃上两三天,可见那个时候自然资源是多么丰富,但是现在的三江流域早已没有以前的繁荣景象,渔舟唱晚的画面也早已不复存在。

  近几十年来,在改革开放和国家的领导之下,赫哲族完成了从渔猎民族向农业民族这一历史性的跨越,生活水平得到了质的飞跃。相信很多人都不曾见过鱼皮衣,作为一篇简单的科普文,希望每个人在看过之后对这一古老的传统技艺有所了解。在物质条件极为丰富的现在,取而代之的是各种舒适面料,多样化的剪裁设计,不会再有人穿“鱼衣”,除了在博物馆展出之外,当地的表演活动中偶尔能见到,平时所穿都是现代服饰。不同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,虽然国家在这方面大力扶持,但是这项手艺的传统制作工艺究竟还能被传承多久都是未知数。

  参考资料:

  《赫哲族简史》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

  《中国国家地理》641期

  黑龙江赫哲族鱼皮工艺概述《世界家苑·学术》17年10刊